崔蕴芳 教授
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博士。内蒙古大学 新闻学 文学学士(2000);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传播研究方法 文学硕士(2003);中国人民大学 传播效果研究 文学博士;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(2008)。



研究领域:包括传播研究方法、传播效果研究、计算传播学,网络舆情研究,青少年与媒介


主讲课程:包括传播研究方法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、传播效果:实证研究、计算传播数据测量等。


科学研究:

1.《不良网络信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》,项目负责人,司局级项目,2025年。

2.《大数据赋能蓝皮书:智慧舆情监测与社会治理策略创新》,项目负责人,三国专项项目,2024年。

3.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舆论生态的挑战、影响和治理研究》,子课题负责人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-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,2024年。

4.《多重突发事件下群体心理安全综合评估与风险治理研究》,子课题负责人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-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,2024年。

5.《重大事件下目标群体社会认知测绘技术研究》,子课题负责人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-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,2024年。

6.《传播心理视域下的舆情研究》,子课题负责人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-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,2023年。

7.《教育领域涉民族因素舆情研究》,项目负责人,司局级项目,2022年。

8.《当代公众数字素养与网络舆情演化研究》,项目负责人,横向课题,2022年。

9.Z世代青年互联网行为研究》,项目负责人,横向课题,2021年。

10.《教育政策前沿动态研究》,项目负责人,横向课题,2020年。

11.《儿童早期接触电子媒介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》,项目负责人,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,2017年。

12.《情感咨询行业行业调查》,项目负责人,横向课题,2016年。

13.《网络失信问题问卷调查》,项目负责人,横向课题,2015年。

14.《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》,项目负责人,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,2014年。

15.APP应用传播效果研究》,项目负责人,横向课题,2013年。

16.《北京市民众意识调查》,项目负责人,横向课题,2013年。

17.《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多情境传播策略智能生成技术研究》,参与,三国专项项目,2025年。

18.《认知传播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》,参与,三国专项项目,2025年。

19.《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研究》,参与,项目,2024年。

20.2022年全球舆情态势智能监测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研究》,参与,项目,2022年。

21.《多源社交媒体数据挖掘平台的构建技术研究》,参与,横向课题,2022年。

22.《多维分层传播价值模型和传播力评价方法》,参与,校级项目,2021年。

23.DVB/IPTV/OTT终端到个人收视研究》,参与,横向课题,2018年。

24.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:重大事件的舆情监测与分析研究》,参与,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,2016年。

25.《典型报道的社会效果评估》,参与,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,2015年。

26.《媒介与奥运》系列传播效果研究,参与,项目,2014年。

27.《央视动画品牌形象研究》,参与,横向课题,2012年。

28.《逆流时光-奔驰未来消费者研究》,参与,横向课题,2012年。


代表专著和教材:

专著:《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》,13万字,20119月出版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。

教材:《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教程》,20111月出版,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。


代表论文:

1.《网络游戏卷入对学业表现的影响-家庭和学校生活质量的中介调节作用》,第一作者,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,2023年第25辑。

2. 《现实与游戏伦理道德互动关系研究-基于沉浸水平与游戏动机的中介效应分析》,第一作者,《现代传播》,2020年第2期。

3. 《多元、冲突与公共性:医患关系的微博呈现研究》,第一作者,《现代传播》2017年第9期。

4. 《网络舆论如何有效引导主流舆论-以“强国论坛”的网络舆论引导为例》,第一作者,《现代传播》200812月第六期;

5. 《面子与沉默的螺旋》,第一作者,《现代传播》200512月第六期。


国际学术会议论文  

1.参与2024年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协会(IAMCR)年会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Group Polarization in Social Media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Guangzhou Subway Secret Photography” Incident》;

2.参与2023年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协会(IAMCR)年会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Digital Deduction of Group Polarization in Typical Gender IssuesBased on the New Roe v. Wade Controversy》;

3.参与2022年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协会(IAMCR)年会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Collaborative Writing of Online Collective Memory of Winter Olympic Games》;

4.参与2022年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协会(IAMCR)前会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Media on Overseas Social Platforms: Based on Key Influencers During the Winter Olympics》;

5.参与2022年媒介、传播与文化研究学会(MeCCSA)年会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Barrier Free Movie: Media Empowerment of Visually Impaired GroupsA Case Study Based on Mind Cinemas in Beijing”》;

6.参与2021年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协会(IAMCR)年会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Sefl-disclosure Behavior of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in the Form of Live Broadcast Online During COVID-19 Pandemic: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vered by Self-presentation Theory》;

7.参与2019年媒介生态学会(MEA)年会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n New Technology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》;

8.参与2018年国际传播学会(ICA)年会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Communication Effect Research of the Belt and Road Them Under the Global VisionA Case Study of Social Media Users’ Attitudes》;

9.参与2018年国际传播学会(ICA)年会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A Review of Media Effects in Mainland China (1982- 2017)》;

10.参与2015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(AEJMC)年会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An Examination of Foreign Cultural Symbol on the Internet in China》;

11.参与2008年公关与广告学术论坛-危机管理与整合策略传播,会议论文题目为《网络舆论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》。


获奖情况

2024年  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名师

2023年  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传媒大学校赛优秀指导教师

2023年《传播研究方法》课程获得“中国传媒大学校级优质课程”

2023年  第二批“国家一流本科课程”《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》 主要团队成员

2021年  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辅导  优秀指导教师称号

2021年   “子牛杯”优秀辅导教师

2021年  第九届“挑战杯”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优秀指导教师

2017年   中国传媒大学 优秀教学奖  二等奖